比尔盖子 博客

比尔盖子最近做的事情——优化优化再优化

先说说公告。大家都应该知道了,七月份,比尔盖子换到了Linode主机。但是由于比尔盖子没有经过强调,大家可能都不知道比尔盖子换域名网址了。由于比尔盖子博客表现出与比尔盖子所有网站都独立的性质,所以购买了新域名。以前的blog.biergaizi.com已经变更为biergaizi.info,如果访问blog.biergaizi.com也会自动转到biergaizi.info。这个新域名怎么记呢?比尔盖子的网站是biergaizi.com;博客是biergaizi.info就是了。

从上个月的事情开始絮叨。上个月,比尔盖子博客使用了Cloudflare进行整站CDN加速。加速效果还是有的,但是唯一的悲剧是不能使用HTTPS。而且,有时候CDN服务器还抽风。虽然说使用CDN能避免Linode的抽风导致网站不正常,但是如果Cloudflare抽风Linode不抽风,也是一种悲剧。再有,Cloudflare的加速效果也不是很明显,因为它在中国/中国香港/中国台湾都没有服务器,因此Cloudflare对此任何形式的中国人都没有加速效果。而只能主要对美国佬进行加速。

经过一番调查,最后发现了个收费不错的CDN,亚马逊云CDN——Cloudfront。收费也是一贯“的亚马逊云作风”:按量收费。而且每GB也不过0.15$而已。即使对比尔盖子所有流量进行加速,一个月也只不过50¥而已。加速支持两种类型,其一是使用亚马逊的域名,其二是可以使用别名记录来使用自己的域名。但是,如果使用别名记录的话,虽然可以达到整站加速的效果,但是会无法使用HTTPS。因此,比尔盖子选择了第一种方案:使用比尔盖子的服务器来加载网站主体,而使用Cloudfront进行网站所有资源(如图片、JS等)进行加速。部署完了,加速效果没有经过测试,不过反正是能减少VPS的负担就是了。

这样一来,CDN就算是折腾完了,接下来是折腾HTTPS加密。由于买biergaizi.info这个域名的时候送了一个SSL证书,不用也是闲着,用了还能让博客更安全,防止被XX,何乐而不为呢?开始折腾了,导致了Apache不断报错抗议,网站宕机2小时。好不容易折腾完了,除了发现网站变慢的,还发现用了加密以后网站反而提示不安全,总是有一些不安全的脚本啊,图片啊什么的。

最后下载了一个插件来强制HTTPS加密,这下查看源代码,果然没有那些不安全的元素了,但是浏览器依然提示不安全。经过论证,发现这个不安全的元素原来是比尔盖子使用的“量子横道网站统计”的JS代码!最后没办法, 量子恒道如何的烂我也没有抛弃,最后抛弃它的原因居然是没有HTTPS,量子恒道得重视这个问题了。最后还是使用了Google分析。这下网站的安全标志终于出现了。

不过问题又来了,自从“比尔盖子 博客”采用了HTTPS加密以后,速度就很慢、很慢、很慢,慢的比尔盖子自己都难以忍受了。比尔盖子甚至有增加“HTTP透明访问”功能的考虑,但最后由于安全期间,没有实施。比尔盖子到现在也很疑惑是什么原因,因为理论上讲,HTTPS并不会使网站变慢多少啊,何况我使用的还是日本人的“Camellia 256”加密算法,而不是通常的“AES 256″加密算法,理论上还会比AES快一点。

不管这么多了,反正优化优化就是了。于是使用Yslow+Pagespeed+Firebug进行了一番疯狂的提速优化,速度有了一些改善。又装了Pagespeed的Apache插件来提高HTTP的速度,目前来看,表现良好。

另外,比尔盖子Linux已经完成测试。之前的维护页面已经被“比尔盖子Linux”取代,但由于比尔盖子的电脑挂了,所以最近依然不会更新。

Categories: 公告, 建站那点事

Linux.org被黑 » « 紧急通告:比尔盖子一切服务宕机2.5小时,数据丢失

2 Comments

  1. 关键是弄个给力的主机。

发表评论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

To create code blocks or other preformatted text, indent by four spaces:

    This will be displayed in a monospaced font. The first four 
    spaces will be stripped off, but all other whitespace
    will be preserved.
    
    Markdown is turned off in code blocks:
     [This is not a link](http://example.com)

To create not a block, but an inline code span, use backticks:

Here is some inline `code`.

For more help see http://daringfireball.net/projects/markdown/syntax

Copyright © 2023 比尔盖子 博客

Theme by Anders NorenUp ↑